2009-2010中國休閑發展分析與預測
國家旅游局委托課題《中國休閑發展研究報告》暨《休閑綠皮書》課題成果
課題主持人:宋 瑞
背 景:
2008年底,國務院在“三定”方案中,明確了國家旅游局“引導休閑度假”的職能;2009年初,國家旅游局進行了內設機構“三定”,決定由綜合協調司具體履行此項職能。隨后綜合司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包括組織編寫《國民旅游休閑綱要》、推動把“休閑”納入全國標準規劃、促進假日資源優化配置等。作為其中一項重要工作,2009年10月,委托中國社會科學院開展專項研究,以期反映我國休閑發展現狀,體現對國民休閑生活和休閑相關產業發展的服務與引導。該課題已于2010年6月結項,并召開了相關成果的新聞發布會。以下是該課題研究的部分內容。
核心內容:
一、2009年,對中國休閑發展來說,是具有紀年意義的一年
(一)休閑發展環境有突破性改善
1、國家旅游局被賦予“引導休閑度假”的職能,休閑管理工作首次有了機構歸屬
傳統上,對人們的休閑活動加以引導、管理的公眾部門眾多,這些部門的行政管理工作盡管會涉及到對休閑需求的滿足、休閑活動的引導、休閑設施的提供、相關產業的推動,但總體上來說是分散的(即各自只對應人們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休閑活動)、無主導的(即沒有明確哪個部門具體負責休閑事務的管理)、間接的(即這些部門開展相關管理工作的主要出發點并非直接針對休閑發展)。
2009年年初,國務院在“三定”方案中將 “引導休閑度假”這一職能賦予國家旅游局從而首次明確了休閑管理的機構歸屬后,國家旅游局進行了內設機構“三定”,決定由綜合協調司來行使這一職能。這意味著休閑作為一個專門的領域,被正式納入行政管理范疇,相關管理工作有了特定的機構歸屬。這是我國休閑發展歷史上的一個標志性事件和重大的轉折點。
2、有利于休閑發展的重大政策陸續出臺,引發全社會對休閑發展的普遍重視
2009年9月26日,《文化產業振興規劃》正式發布,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特別是文化創意、影視制作、出版發行、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等與人們休閑生活密切相關的產業將獲得空前的發展機遇。
2009年國務院批準將每年8月8日設立為“全民健身日”;2009年10月1日《全民健身條例》正式頒布實施,這是我國第一部全面、系統規范全民健身事業發展的專門性行政法規,標志著我國群眾體育和休閑體育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2009年12月,備受期待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41號文件)正式發布,明確提出“制定國民旅游休閑綱要”、設立“中國旅游日”、“落實帶薪休假制度”等;2009年12月31日,《國務院關于推進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的若干意見》(44號文件)頒布,提出在海南省發展休閑度假、體育休閑、休閑農業等一系列重大決策。這些規劃、意見、條例的相繼出臺,不僅為新形勢下休閑及相關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效激勵,更重要的是,引起了全社會對休閑的高度重視,有利于促進其長遠發展。
3、“國民旅游休閑計劃”在全國不同地方得以試行,覆蓋范圍涉及休閑的多個領域
2009年,在國家旅游局的倡導和粵、浙、魯等省份的帶動下,“國民旅游休閑計劃”在多個省份相繼得以推行。各地所推行的“國民旅游休閑計劃”,盡管具體做法有所不同,但都以提高國民生活質量為目標,以全民參與、利民惠民為原則,以落實帶薪休假制度、發行旅游消費券、增加免費景點、完善旅游公共服務、培育新興消費熱點、鼓勵發展修學旅游、獎勵旅游、銀發旅游等為核心內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國民旅游休閑計劃”把旅游與教育、體育、健康、養老等相結合,將覆蓋范圍擴展到休閑的多個領域。
4、各級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刺激休閑相關消費的政策和措施,惠及百姓休閑生活
2009年,發放休閑消費券成為各地政府大力推出的焦點政策和社會談論的熱點話題。休閑消費券以旅游消費券為主,以文化消費券、娛樂消費券、體育消費券等為輔,其中旅游消費券成為發放規模最大、經濟作用最大、備受輿論關注的券種。總體來看,發放旅游消費券有效地刺激了居民消費需求,促進了地方經濟的增長。
與此同時,為了更好地帶動農村居民的消費,2009年,各地普遍開展了家電下鄉、汽車下鄉、文化下鄉、旅游下鄉等活動,使農民更加方便和實惠地購買了家電等休閑用品,享受到更加豐富的文化休閑,體驗了相應的旅游產品和服務,為改善廣大農村居民的休閑生活提供了有利支持。
5、相關部門之間的合作空前加強,大休閑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2009年,國家旅游局和文化部聯合發布了《關于促進文化與旅游結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了十大合作領域,包括打造文化旅游系列活動品牌、推出《全國文化旅游節慶活動目錄》和《國家文化旅游重點項目名錄》、支持一批文化旅游企業向集團化和品牌化方向發展、引導旅游文化名街、名鎮、文化旅游示范縣建設、打造文化旅游特色產業聚集區等。
2009年,國家旅游局參與了國家體育總局牽頭的《關于組織開展“全民健身日”活動的通知》的制定,把“健身休閑”、“康體旅游”等納入全民健身的體育活動中。12月,會同體育總局聯合發出《關于促進體育旅游發展倡議書》,創新體育旅游融合發展機制,促進旅游、體育與文化、服務、電信、交通等產業的關聯發展。
2009年10月,國家旅游局、農業部在2008年簽訂合作協議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國旅游協會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分會,旨在促進休閑農業、觀光農業、鄉村旅游等的發展。
相關部門之間合作的加強,推動了大休閑格局的形成,有利于更好地滿足人們的多樣化、復合型的休閑需求。
6、主要領域的體制機制改革步伐加快,形成更有利于休閑發展的制度環境
2009年,云南、廣西、海南等省份被批準為國家旅游綜合改革發展試驗區,各項體制機制改革和創新工作得以開展。同時,在天津濱海新區、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配套改革試驗區、重慶城鄉統籌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等多個區域發展試驗區中也積極探索相關領域的體制機制改革,謀求旅游發展與相關產業發展的融合,構建大旅游、大休閑的發展格局。
2009年,文化體制改革進入了由試點先行、穩步推進到攻堅克難、全面推進的新階段,出版社的轉企改制、以“三網合一”為主題的廣電業改革以及文藝演出院團體制改革等,將提供更多為人們所喜聞樂見的文化休閑產品和服務。
發展群眾體育事業成為后奧運時期中國體育工作的重要目標,“深化體育體制改革,加強體育公共服務,促進體育產業健康發展”成為當前工作重點。在此過程中,行政管理和產業發展職能的分開、體育產業和公共體育服務的分開將成為趨勢。這些都將有利于更好地滿足人們的休閑健身需求。
(二)休閑及相關產業實現逆勢增長
2009年,休閑及相關產業在應對金融危機中,以較高的增長速度實現了逆勢上漲。
1、旅游作為城鄉居民重要的休閑方式,正引領著大休閑格局的逐步形成
首先,國民旅游成為中國旅游市場主體。2009年全年國內旅游19.02億人次,同比增長11.1%;國內旅游收入達到10183.7億元,增幅為16.1%;出境旅游4750萬人次,同比增長3.6%。2009年,國內、入境、出境三大市場旅游人次比例大致為90.8:6.5:2.7。在旅游的三大市場中,國民旅游,尤其是其中的國內旅游占絕對主體地位。
其次,國民旅游中休閑比例持續提高,各種新興的休閑類出游方式層出不窮。根據對近年來國內旅游抽樣調查資料的分析,城鎮居民以“休閑”為目的(包括“觀光游覽”、“度假休閑”、“探親訪友”)的旅游始終保持在86.7%到91.4%之間,農村居民以“休閑”為目的的過夜游也在77.34%到78.75%之間,2009年分別為88.9%和78.75%。同時,隨著人們出游頻率的增加和出游經驗的積累以及信息化的普及,自駕游、自助游、自主游、房車游、定制游、無景點旅游、互助游,甚至換房游等各種新興的、休閑性質的出游方式層出不窮。
再次,面向國民休閑旅游的相關供給持續增加,其中新興業態的發展成為亮點。伴隨著國民旅游方式的轉變,在休閑趨勢的引領下,近年來涌現了一批新的旅游產業模式和形態,如郵輪旅游、休閑房產、城市休閑綜合體、休閑社區等,都為旅游業增加了新的活力。即使是傳統的旅游形式,如鄉村旅游,也呈現出多種業態多元發展的格局。
最后,旅游對相關產業的帶動融合功能加強,大旅游、大休閑的格局正在形成。旅游的快速發展,不僅帶動了交通、通訊、餐飲等行業,更重要的是,它越來越廣泛和深入地與其他產業相融合,從而衍生出各種新的旅游熱點和旅游形態。旅游與演藝相融合,誕生了以“唐樂宮”為代表的傳統旅游表演和以張藝謀的“印象系列”為代表的大型實景旅游演出;旅游與影視相融合,帶動了各種影視基地的發展,也創新了各旅游目的地的營銷方式;旅游與體育產業相融合,不僅表現為相關景區更加重視各類體育項目的開展,而且有奧運場館游、體育設施游、大型賽事游,以及類似“環太湖體育圈”這樣的國家級全民健身基地,直接將體育與旅游結合;旅游與農業結合,形成了休閑農業、觀光農業、農家樂等不同形態;旅游與工業融合,直接催生了工業旅游和工業遺產旅游的發展。
2、文化的產業化、市場化、多元化發展,更好地適應了國民的休閑需求
伴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加快,文化休閑服務投資加大并更趨多元化。其中公共文化休閑機構數量徘徊增長,效益明顯提高,政府投入增加。而受眾需求推動電影、網絡游戲、動漫等市場化程度較高的行業快速發展。2009年,全年電影綜合效益達到106.65億元,同比增幅26.47%。網絡游戲產業收入已遠遠超過傳統的三大娛樂內容產業——電影票房、電視娛樂節目和音像制品發行的收入。傳統出版業中休閑類出版物增加,數字出版引領著文化休閑的新時尚,在線閱讀、手機閱讀、手持式閱讀器閱讀等方式更加普及。在文化院團改革和演藝市場開放的背景下,民營文藝表演團體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旅游與演藝頻頻聯姻,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全國各重點旅游城市和旅游景點定時上演的旅游演出已超過200臺,資金投入20多億元。文化的產業化、市場化、多元化發展,更好地適應了國民的休閑需求。
3、體育休閑快速發展,但市場潛力尚未完全釋放
隨著2009年《全民健身條例》的頒布和“全民健身日”的確立,群眾性健身娛樂活動更加蓬勃發展。根據課題組的相關測算,2009年我國城鄉居民家庭平均體育消費約為1000元。伴隨著體育休閑消費的增長,體育休閑服務業也發展迅速,其中健身服務成為我國各類體育服務市場中規模最大、成熟度較高的市場。除了傳統的體育休閑項目,如游泳、球類等之外,馬術、高爾夫、冰雪運動、水上運動、熱氣球、攀巖等新興的時尚健身項目也得以快速發展。體育與旅游相融合,成為帶動休閑體育消費、豐富國民休閑健身內容的新熱點。社區體育以群眾身邊的組織、身邊的活動、身邊的場地為內容的“三邊工程”建設為主軸,實施體育組織、健身設施等“六進社區工程”,更好地滿足了城市居民的休閑健身需求。而針對農村地區的“雪碳工程”也使廣大農村居民擁有了更好的健身休閑設施。不過,根據相關調查,目前的休閑體育場地建設還不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多元化的體育健身需求;我國體育休閑的產值相對較低,市場潛力尚未完全釋放。
(三)休閑核心消費約達1.7萬億
鑒于目前產出方面的數據極為欠缺,因此只能嘗試著從消費方面對休閑的經濟規模加以估算。而就休閑消費的構成而言,目前有各種不同的理解,精確計算也缺乏必需的統計基礎,故只能按照窄口徑對休閑消費最核心的部分進行大致匡算。
本課題組將休閑活動劃分為消遣旅游類休閑、文化娛樂類休閑、體育健身類休閑、怡情養性類休閑、社會交往類休閑和其他休閑等六大類。其中消遣旅游類、文化娛樂類和體育健身類等是最為核心的部分,以此三者為主,同時結合其他領域的休閑消費,初步估算,2009年我國居民休閑消費最核心部分約為1.7萬億元,相當于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3.56%,相當于GDP的5.07%。當然,這只是在統計數據極為欠缺條件下的簡單估算,也僅限于休閑消費中最為核心的部分。如若按照寬口徑測算,其規模將更為可觀。
(四)休閑城市建設形成一些典型經驗
近年來,我國一些地方從當地社會、經濟、文化、自然條件出發,在推動地方休閑發展方面有不少創新之舉。尤其是2009年以廣東省、浙江省、山東省、北京市、江西省為代表的各地,先后制定和推行了“國民旅游休閑計劃”,對提升市場信心、創新帶動手段起到了積極作用。與此同時,一些具備條件的城市在休閑城市的建設中,也形成了一定的地方特色,積累了一些典型經驗。
以杭州為例,近年來圍繞“東方休閑之都,品質生活之城”的總體目標,開展了各項工作,主要包括:努力營造“公共休閑空間”,突出城市公園的人文內涵,突出城市廣場的休閑功能,突出休閑步行街的特色凝練;重點發展“美食、茶樓、演藝、療休養、保健、化妝、女裝、運動、嬰童、工藝美術”等十大特色潛力行業;以“十大休閑基地”搭建平臺,通過基地的內聚、拓展、輻射作用來推動杭州休閑旅游的整體發展。再以廣州為例,2009年圍繞“廣東國民旅游休閑計劃”,制訂并推出了一系列促進城市休閑產業發展,提高國民休閑生活的政策措施,包括配套建設“一網”(國民旅游休閑網)、“一冊”(國民旅游休閑手冊)、“一刊”(國民旅游休閑雜志)、“一電話咨詢中心”、“一交易終端”等,聯同“國民旅游休閑卡”努力構建一體劃的運營服務體系等。長沙則依靠本地消費帶動了以歌廳、電視為代表的娛樂演藝、以湘菜為主打的休閑餐飲業、動漫產業、休閑保健、體育健身等特色行業,在一定程度上引領著我國中部地區乃至全國的休閑潮流。
二、2010年,休閑發展利好因素多于利空因素
(一)2009年重大政策所涉及領域開始破題,將帶動相關領域和地區的休閑發展
2009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政策(包括涉及旅游的41號、44號文件、《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各種類型實驗區建設等等),一方面極大地提升了市場信心,另一方面,所涉及領域的發展也在2010年開始破題。這將帶動相關領域和地區的休閑發展。例如隨著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建設,海島旅游、海上運動、郵輪、游艇、體育休閑、康體保健等休閑相關領域將會得到快速發展。
(二)國家層面休閑發展綱要的研究制定和地方層面的試行推進將形成重要引領
從國家層面而言,已經完成了國民休閑綱要前期基礎性研究工作,未來隨著制定工作的深入,將進一步推動全社會對這一問題的高度重視,也將帶動相關領域的快速發展。而國民旅游休閑計劃在地方層面的試行推進,也會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不斷得以完善和推廣。這些會對休閑的快速發展形成重要的引領作用。
(三)各項惠民政策的實施,使居民有可能增加休閑消費
2010年,國家一方面通過提高最低工資等手段提高相關人群的收入,另一方面在醫療衛生等各個領域所采取的措施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們的開支。在休閑已經成為重要生活方式的今天,這些舉措將使居民有可能有更多的錢用于休閑消費。
(四)各種價格上漲和潛在的通脹可能,會對居民休閑消費產生一定抑制作用
2010年年初至今,包括蔬菜、食品、水電等各種涉及百姓生活的領域的價格持續上漲。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1-4月份,居民消費價格同比上漲2.4%,其中食品價格漲幅最高,同比上漲了5.9%,而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類價格同比也略漲了0.4%。盡管國家出臺了一些抑制價格上漲的措施,但其效果的完全顯現,還需要一個過程,而通脹的可能,也無法完全排除。這或許會對居民的休閑消費產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三、展望未來,休閑將在社會發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十年前,美國《未來學家》(1999年第12期)就撰文指出:10~15年后,部分發達國家將進入“休閑時代”,發展中國家也將緊隨其后;專門提供休閑的產業在2015年將會主導勞務市場,休閑產業在美國GDP中將占有一半份額;新技術等的發展可讓人將生命中50%的時間用于休閑。幾乎是同時,英國《經濟學家》(1999年12月)發表了著名未來學家格雷厄姆·莫利托的《全球經濟將出現五大浪潮》一文。文章指出,人類在2015年將走過信息時代的高峰期而進入休閑時代;在最先進入休閑時代的美國,休閑經濟產值將占其GNP的50%以上。
作為發展中國家,中國距離全面的“休閑時代”還有相當的路程,但的確已經起步。從需求方面來看,休閑活動的條件日益改善。首先,閑暇時間增多。目前我國法定節假日達到115天;城市居民周平均每日閑暇時間6小時左右,占總時間的25%;帶薪年休假制度已經出臺。其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多。我國城鎮居民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從1978年的343.4元,增長到2009年的17175元,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一些沿海省區和城市的經濟已經接近或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最后,也是更為重要的是,人們的休閑觀念已經形成,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休閑對于實現自我發展、提升生活質量的重要作用。從供給方面來看,包括城市公園、健身設施等在內的各類公共休閑設施更加完備,各種不同業態的休閑商業更加豐富,為了滿足人們的休閑需求而開展的各種生產活動和服務活動日益成為經濟繁榮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在大中城市,經濟的良性循環越來越依賴于休閑需求的實現,諸多投資均圍繞此而進行。與此同時,休閑發展也上升到公共政策、國家戰略、經濟發展、民生要務的高度。
我們可以預期,伴隨著政府有關部門的重視不斷加強、休閑公共服務和設施的逐步完善、居民休閑意識的日益提高、相關產業供給的多元發展,在未來一段時期,休閑將成為人們生活中更加重要的組成部分,也將對社會發展及其內在結構產生更加深刻的影響。
(作者: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旅游與休閑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宋瑞)
來源:劉德謙、高舜禮、宋瑞主編,《2009-2010中國休閑發展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