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活動 > 財經院時訊 > 文章詳情

《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18-2019》在紐約聯合國總部發布

發表于

2019924日,在第74屆聯合國大會期間,聯合國人居署舉辦的“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發布會”在紐約聯合國總部舉行。會上發布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院)和聯合國人居署共同完成的《全球城市競爭力報告2018-2019-全球產業鏈:塑造群網化城市星球》(以下簡稱報告)。

本報告為全球城市競爭力年度報告的第三部,首次在聯合國大會期間在聯合國總部發布,討論了全球城市發展中的重要理論和現實問題。報告顯示,亞洲可持續競爭力不斷提升,中國城市持續崛起

 

發布會上,聯合國人居署執行主任特別代表、項目司長Rafael Tuts到場致辭,聯合國人居署城市經濟與金融局局長Marco Kamiya,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助理倪鵬飛教授做主題發言。年度報告主要包含了三個重要發現:

 

1

報告測度了全球50萬人口以上的1007個城市競爭力發現,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全球城市經濟競爭力總體顯著改善:整體水平不斷提升,整體差距逐步縮小。全球城市可持續競爭力強弱目前呈橄欖形分布明顯,亞洲城市可持續競爭力持續提升。

2

從城市看全球,報告發現,一個智慧化、全球化和群網化的城市星球在過去40年里開始形成。中國城市的集體崛起是全球城市過去40年來最重大的事件。

3

報告關注“全球產業鏈與全球城市興衰”,發現全球產業鏈的形成和變動打破了各國產業體系,導致了各國城市的興衰分化,也直接塑造了嶄新的城市星球。

 

 

經濟競爭力:中國五城進入TOP20

報告構建了城市經濟競爭力與可持續競爭力指標體系,使用相關數據和方法測度全球城市的競爭力。

2018年全球城市經濟競爭力指數二十強:紐約、新加坡、倫敦、深圳、圣何塞、慕尼黑、舊金山、東京、洛杉磯、休斯頓、香港、達拉斯、上海、廣州、首爾、都柏林、邁阿密、波士頓、北京和法蘭克福。

 

 

二十強中,北美和亞洲各占8席,西歐占4席,亞洲數量首次與北美持平。經濟競爭力相近城市集中連片分布,凸顯城市群發展的重要性,歐美國家城市群內部發展平衡,新興國家集中在中心城市。

研究發現,全球城市經濟競爭力美國優勢明顯,中國持續迅速崛起。美國城市整體優勢明顯,且發展水平較均衡,前十強占6席,前二十強占8席,前100強占35席。

中國頂級城市表現優越,整體競爭力水平持續飆升,部分強二線城市也較為亮眼。深圳進入全球前10,香港、上海、廣州和北京共5個城市進入前20,蘇州、武漢、天津、南京和臺北共10個城市進入前50強,成都、長沙、無錫、杭州、重慶、青島、佛山、鄭州和寧波共18個城市進入前100強。

這反映了中國城市競爭力水平在整體提升,中國城市發展已經從個別城市到多個城市晉升層級的新階段。不過,在中國新經濟大環境下,城市整體競爭力水平雖然表現優異,城市整體之間以及區域內部之間的差異依舊不可小覷。

此外,全球四大灣區和10大城市群水平參差,共同引領全球城市發展,支撐全球城市體系,其中就包括粵港澳大灣區,以及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

報告指出,全球城市經濟競爭力梯隊效應明顯,各等級差異存在分化現象。提升要素之間的協調度、經濟競爭力水平,縮小城市經濟競爭力之間的差異,成為追趕發達國家的關鍵,科技創新、產業體系和當地需求指數成為作用較高的驅動因素。

經濟競爭力是指城市當前創造價值、獲取經濟租金的能力,從顯示的角度,使用經濟密度指標與經濟增量指標。可持續競爭力指一個城市通過提升其經濟、社會、環境和技術優勢,更好、更持續地滿足城市居民復雜而挑剔的社會福利的長期可持續的能力。報告主要選取經濟活力、環境質量、社會包容、科技創新、全球聯系、政府管理、人力資本潛力和基礎設施8個指標進行評估。】

可持續競爭力:西歐北美占絕對優勢

2018年全球可持續競爭力二十強分別為:紐約、東京、倫敦、新加坡、洛杉磯、香港、波士頓、西雅圖、休斯頓、多倫多、大阪、悉尼、舊金山、首爾、巴黎、芝加哥、阿姆斯特丹、溫哥華、圣何塞和亞特蘭大。

二十強中,北美占11席,西歐占3席,亞洲占5席,大洋洲占1席。在一百強中,西歐與北美城市在數量上占據絕對優勢。中國香港進入全球前10,北京和上海進入前30名,臺北和深圳進入前50名,廣州進入前100強。

從城市群看,美國、德國和英國城市群中進入百強的中心城市比重較高,中國、印度、巴西和印尼等南美和東南亞發展中國家城市群雖然規模大數量多,但進入百強的中心城市數目相對偏少。

此外,城市可持續競爭力強弱橄欖形分布明顯,亞洲可持續競爭力持續提升。經濟發展水平與可持續競爭力總體表現高度正相關,高水平均衡是提升競爭力的最佳目標與路徑,科技創新和人力資本潛力影響最大。

全球四大灣區的可持續競爭力中,東京灣區平均可持續競爭力水平最高,其次是舊金山灣區、紐約灣區和粵港澳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起點低,與其他三者差距較大,在極化中奮力追趕。

互聯共享的城市星球

總體報告研究發現,過去40年使城市有了新定義,新型城市的功能邁向全球化、形態趨向網群化和內涵更加智慧化。

一是要素非農聚集引起城市的內涵發生巨變。人口非農集聚由慢變快、由單一化轉為多樣化、由有形轉為無形。與此同時城市的消費、生產和交換活動,從主要是有形的物質、服務硬件轉向無形軟件信息、知識、思想和智慧。

二是全球分工導致全球城市功能巨變。城市由服務于地方轄區,發展為成為全球活動的一個環節或者節點,城市服務全球、消費世界。

三是全球空間競爭引發全球形成網絡設施鏈接的大城市。城市由孤立、同心圓、單中心的中小城市向網絡化和多中心的大城市群轉化。

【總體報告研究發現,過去40年人類徹底告別分割、分散、獨享的農業地球,進入聚集、聯系、共享的城市星球。不僅地球更多地被城市所覆蓋,多數國家多數地區的多數人在城市里居住和活動,城市逐漸成為世界發展的主體、引擎和載體。而且通過空中和地下的各種有形和無形的城市網絡包圍、穿透和突破了地球。另一方面,布滿地球的一個個單中心的城鎮星星,先組成城市圈城市群星系,然后城市帶的星河,再組成全球城市網絡的星空。地球進入城市時代,城市進入星河時代,人類進入城市星球時代。】

 

研究發現,市場制度與信息技術是改變城市概念、塑造城市星球根本力量。首先,過去40年市場經濟范圍擴展不僅導致非農聚集,也導致人才的跨國流動。市場制度導致企業全球分工影響城市功能和格局,國內城市和國際城市都會提升城市的基礎設施和城市環境,從而改變城市的形態。

其次信息技術擴大了城市空間規模、支持了全球分工和擴散、帶來冷熱地區發展、人口模型擴張和城市之間的日益分化再次科技創新使城市更多地從事信息、知識和思想的消費、生產和交換,城市的定義被刷新。

主題報告要旨

【首先,全球產業鏈調整打破了參與全球化的各國固有的產業體系,導致各國城市格局重塑。

第二,全球產業鏈調整導致全球城市的分化、也導致發達經濟體和新興經濟體同時出現興衰分化(如美國硅谷的崛起和底特律的衰落,中國深圳的崛起和東北城市的衰落)。

第三,全球產業鏈的調整和發展正經歷:產業體系區際和國際分工即城市全國一體化,產業環節的全球國家分工即國家全球一體化,產業環節的全球區際分工即城市全球一體化。

第四,全球產業及環節的重新布局,導致全球中心區域的升級及向全球邊緣擴散,也導致全球邊緣區域的融入及與全球中心區域的競爭。

最后,以國家為單位的區域分割現象依舊存在,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制造業的區域分割程度有所減弱,但技術密集型制造業和金融保險業的區域分割程度則有所增強。】

主題報告城市故事部分,圍繞全球產業鏈與城市競爭力之間的關系,在全球1000多個城市中,篩選出墨西哥城、西雅圖、加斯配、蒙特利爾、香港等七個典型城市,提煉總結了這些城市在全球價值鏈高端化、提升競爭力的經驗和做法,以資全球城市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