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過程中,旅游作為一種民間的文化交流方式,既是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重要方式,也是增進各國民眾之間文化交流、促進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渠道,還是中國參與全球發展與治理、建立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載體。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高度概括了中華文明的五個突出特性,深刻闡明了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意義,明確提出了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等重要要求。這不僅指明了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總體方向,也為進一步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
作為人的異地體驗活動,旅游既是文化習得方式,也是文化生產方式,還是文化傳播交流方式。作為文化傳承的重要途徑,旅游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
首先,旅游是一種文化習得方式,是深入了解中華文明歷史的重要途徑。中國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古人將“行萬里路”置于和“讀萬卷書”同等重要的地位。大眾旅游時代,旅游作為一種文化習得方式,能夠讓人們更加深入地了解中華文明歷史,更加深切地感受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親眼看見氣勢恢宏、形態各異的秦始皇兵馬俑,更能感受到秦統一六國的龍威虎勢;親耳聆聽聲調柔和、意境古雅的納西古樂,更能感受到“中華古樂之活化石”的神奇。曲徑通幽的蘇州園林和華麗婉轉的昆曲唱腔,可以讓人領略到江南風情和吳儂軟語;巍峨高聳的布達拉宮和莊嚴肅穆的大昭寺,能夠令人體會到藏地文化的獨特魅力。
打卡博物館,可以讓人感受到歷史的滄桑巨變;游歷古村鎮,可以讓人體驗到當地的人文風情;獨具特色的文創產品和精彩動人的旅游演藝,可以讓人領略到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通過游覽豐富多樣的傳統文物古跡和新興文化遺產,體驗多姿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人們得以更直接、更生動、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文化、理解中華文明。
通過旅游,可以充分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充分體現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進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豐富的精神滋養。
其次,旅游是一種文化生產方式,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重要途徑。時至今日,旅游憑借堅實的市場基礎、多樣的表現形式和豐富的精神體驗,逐漸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和藝術手法,越來越多的文化遺產、文化資源、文化要素等不斷轉化為深受旅游者喜愛的產品和服務,從而推動新的文化內容和文化空間不斷產生,使得旅游活動具有了文化生產功能。
博物館和旅游的融合,不只局限于院墻之內,更可拓展至社區、景點、酒店、地鐵、車站,乃至整個城市及周邊地區。這不僅是物理空間的延伸,也是價值輻射的擴大。
傳統鄉土所留下的建筑形態、形成的社會風尚、蘊含的人文精神在鄉村旅游中得以延續,借助現代表達形式,激發出嶄新的生命力。創作者們從中華民族浩瀚宏大的文化寶庫中挑選最具本地特色的部分,以現代審美方式加以詮釋,在高度還原旅游地文化符號和事象基礎上,運用豐富的藝術形式創作出富有感染力的旅游演藝作品。
大眾旅游時代,旅游作為一種文化生產方式,其影響程度越來越大,影響范圍越來越廣。游客的審美標準和出游選擇可以影響一種傳統文化的去留,也有可能決定一種新文化的形成。旅游不僅能夠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創造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過程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
最后,旅游是一種文化交流方式,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途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旅游是不同國家、不同文化交流互鑒的重要渠道。”“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
國際旅游使不同國家、不同民族和不同信仰的人們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和交流,外來游客通過身臨其境走訪和體驗對旅游地產生真實感知,當地居民通過與游客的接觸互動而對客源國形成初步印象。主客雙方可以通過真實的旅游接觸增進彼此之間的文化聯系,形成或者改變對他國文化和民眾的認知。
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過程中,旅游作為一種民間的文化交流方式,既是講述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的重要方式,也是增進各國民眾之間文化交流、促進各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渠道,還是中國參與全球發展與治理、建立新型國際關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載體。
通過旅游,一方面能夠為外國游客提供近距離、深體驗、真感受的機會,向世界立體式地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從而達到文化傳播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能夠更好地消弭偏見、形成共識、消除貧困、促進和平,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從而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
(宋瑞,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
來源:中國旅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