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需因勢利導
汪德華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
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一制造業大國。制造業的崛起和發展,對于中國經濟奇跡的發生,乃至未來超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意義,是顯而易見的。中國社科院副院長蔡昉研究員最近指出,中國制造業比重自2006年以來一直在下降。制造業比重的下降是個客觀規律,但其他國家普遍在人均GDP為1-2萬美元時發生,而中國則在人均GDP僅為3000美元時就發生了。與其他國家比較,中國的制造業比重下降似乎來得太快了。
在政策層面,中央歷來重視制造業發展,近期還提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命題。如何實現這一發展目標,需要從宏觀上理清中國制造業發展的優勢與挑戰。在筆者看來,中國制造業過去的成功因素,以及未來還具有比較優勢的,主要是以下兩方面。
一是數量龐大,勤奮,高素質的勞動力。受人口發展形勢和特殊人口政策的影響,中國的改革開放恰好疊加人口紅利釋放期。幾億勞動力從農業部門轉移到制造業部門,是中國制造業高速發展的基礎支撐。受吃苦耐勞、勤儉好學、遵守紀律等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的勞動力基本素質特別適合制造業初級發展階段的需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一支穩定的產業大軍,需要有一批“工匠”和技能者。當然,這里說的技能,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的教育水平,而應該是善于學習,能夠與自動化、智能化設備互補的非常規能力。展望未來,中國勞動者的數量依然會在世界上居于前列,基本素質依然優秀,依然會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
二是超大規模經濟體的先天優勢。中國的人口眾多,在經濟發展達到一定水平之后天然形成超大規模經濟體。這在需求層面,意味著巨大的內需市場,豐富多樣的制造業產品需求,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需求動力和充分的學習空間。在供給層面,超大規模經濟體意味著可以建立更為完備的產業鏈。制造業的高質量發展,單個制造業產品的競爭優勢提升,需要產業鏈條上配套完備,響應速度快。到目前為止,中國已是世界上工業產業門類最為齊全的國家。展望未來,超大規模經濟體意味著產業鏈上更為可靠、豐富的配套能力;再加上一個國家范圍內,基本制度、政策的穩定性和一致性更高,產業鏈的相互依存優勢將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獨特的優勢。
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比較優勢條件是基礎,制度、政策層面主要目的是利用比較優勢。顯然,中國要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必須要因勢利導,充分發揮以上兩個獨特的優勢。然而也需注意,以上兩個中國的優勢條件,未來能否發揮好也面臨著諸多挑戰。
首先是勞動力優勢在新的歷史時期也面臨諸多挑戰。其一,中國的勞動力總數量已進入下降通道,這將在勞動力成本等一系列宏觀要素上產生連鎖反應。其二,過去,快速改善生活條件的動力,使得老一代勞動力愿意從事較為艱苦的制造業工作。但在父輩創造了較好的生活條件的基礎上,新一代的勞動力是否還是這樣,就要打上問號。依筆者的觀察來看,即使制造業收入更高,年輕一代的勞動力還是更愿意坐辦公室。一些佛系、小確幸文化在發展水平更高的東亞經濟體中盛行,也警示我們需要關注年輕一代勞動者的奮斗動力。其三,制造業高質量發展需要勞動者具備能快速適應外部條件,善于自我學習的能力。而在傳統印象中,中國勞動者屬于聽話、出活類型,快速適應外部條件、創新能力可能是弱項。顯然,應對這些挑戰,需要中國在教育體系、在勞動培訓體系中,不僅僅關注傳授知識。更要關注提升勞動者適應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基本素質。
其次,雖然中國的產業門類最為齊全,但在中國已深度嵌入全球產業鏈的今天,我們必然在部分核心技術、核心環節上要依賴于其他國家。受中國經濟體量越來越大的影響,與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產業競爭、貿易爭端等不可避免。全球化規則正在面臨重構,存在不確定性。如何適應新的全球化條件,在發揮中國以成本低、效率高等傳統優勢嵌入全球產業鏈的同時,提升中國產業鏈的可靠性、穩定性,是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繞不過去的命題。這并非意味著中國要在所有核心技術環節全面走向進口替代,而是要擁抱新型全球化,充分考慮到國際政治經濟形勢,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與其他國家互利共贏。
原文發表于《財新周刊》2019年5月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