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首次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標志著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新高度,表明我們黨的歷史自信、文化自信達到了新高度,在黨的宣傳思想文化事業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習近平文化思想貫通古今、內涵豐富、論述深刻,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構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文化篇。從思想文化角度看,習近平文化思想亦蘊含著豐富的安全智慧、安全戰略,對在新時代新征程更好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開創國家安全工作新局面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古人云:“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為史。”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堅定文化自信,秉持開放包容,堅持守正創新”,這是對此前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對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所提三點要求的再次強調,為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在新時代新征程展現新氣象新作為指明了基本原則。縱觀中國歷史,中華文明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習近平總書記以大歷史觀把握歷史發展規律和大勢,用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對中華文明的突出特征作出總結提煉和系統闡述,“五個突出特性”內涵豐富、意蘊深刻,既是通過精準畫像對中華文明特質的高度凝練升華,其中又蘊含著豐富的安全哲理、安全智慧,成為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的歷史之根、文化之魂。
中華文明突出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聚焦到國家安全就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國家安全道路。中華文明突出的創新性所追求的“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開拓創新精神,同與時俱進開創國家安全工作新局面,在國家安全領域實現歷史性變革和系統性重塑理路相通、一脈相承。中華文明突出的統一性深刻詮釋“團結統一是福,分裂動蕩是禍”的寶貴經驗教訓,為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提供了深邃的歷史洞見。中華文明突出的包容性展現中華文化兼收并蓄、開放包容的特性,為樹立全球安全觀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豐厚的歷史文化養分。中華文明突出的和平性呈現傳承至今的和平、和睦、和諧理念,是堅持真正的多邊主義、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共建共享持久和平、普遍安全世界的歷史文化之基。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也是最好的清醒劑。”只有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年發展史,推動全黨全社會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才能從歷史中汲取前進的智慧和力量,在新時代新征程厚植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的歷史文化根基,以史為鑒、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不斷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
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戰略文化的寶貴資源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全局高度,創造性提出總體國家安全觀,為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總體國家安全觀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馬克思主義國家安全理論同當代中國安全實踐、中華優秀傳統戰略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第二個結合”,強調“‘第二個結合’讓我們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動,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論和制度”,“‘第二個結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讓我們能夠在更廣闊的文化空間中,充分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探索面向未來的理論和制度創新”。中華民族歷史上經歷過無數挫折和磨難,但“殷憂啟圣,多難興邦”,中華民族是在同各種風險挑戰斗爭中成長起來的,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孕育出中華優秀傳統戰略文化,其中蘊含著極為豐富的國家安全戰略思想。
《周易·系辭下》倡導“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論語·衛靈公》云“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孟子·告子下》載“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古代居安思危的哲學思想和處世之道,成為今天強調憂患意識、危機意識的濫觴。《尚書·五子之歌》載“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孟子·盡心下》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淮南子·氾論訓》云“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這些無疑為堅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提供了文明的滋養。古代著名兵書《孫子兵法》《吳子》《六韜》《三略》《司馬法》等內蘊的重戰、慎戰、備戰、善戰的戰爭觀,則為今天奉行防御性國防政策,堅定靈活開展軍事斗爭、捍衛國家主權安全提供了歷史智慧。除此以外,中華優秀傳統戰略文化中還有很多重要的安全元素,共同塑造出具有中華文明精神特質的國家安全戰略思想,為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提供了寶貴的文化資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著力賡續中華文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此,一方面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戰略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對其中蘊含的國家安全戰略思想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并通過國家安全實踐運用激活其生命力,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另一方面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系,使中華優秀傳統戰略文化同國家安全新形勢新任務相融通,讓馬克思主義國家安全理論成為中國的,讓古代國家安全戰略思想成為現代的,經由“兩個結合”創新發展推動中國式國家安全現代化。
為維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安全提供遵循
意識形態工作是為國家立心、為民族立魂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對于意識形態,馬克思曾言,“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如果從觀念上來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識形式的解體足以使整個時代覆滅”。從中不難看到,意識形態之于國家和社會發展演變的重要作用。作為國家政治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意識形態安全是實現國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和維護國家安全的重要屏障,其關乎旗幟、關乎道路、關乎國家政治安全。新時代新征程面臨新形勢新任務,迫切需要堅持守正創新、主動識變應變求變,推動事業發展邁向新天地。“守正創新”構成宣傳思想文化工作展現新氣象新作為,所必須堅持的基本遵循原則之一。而“守正”的一個重要方面,即是要堅決守住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也正因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的至關重要性,并明確指出“必須把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時候都不能旁落,否則就要犯無可挽回的歷史性錯誤”。
習近平文化思想“明體達用、體用貫通”,明確提出“七個著力”的重大要求,其中多個“著力”都同維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安全有著緊密的關聯。“著力加強黨對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的領導”聚焦到意識形態安全領域,就必須堅持黨管宣傳、黨管意識形態、黨管媒體,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而要“著力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著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必須既認識到意識形態領域斗爭的尖銳性、復雜性,尤其是要關注隨著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蓬勃發展,意識形態安全風險呈現出的諸多新特點、新動向、新趨勢,又要把握好“立”與“破”之間的辯證關系,立破并舉、以立為本,通過“著力提升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和輿論導向,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構建起中國特色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同時,還要落細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責任制,加強意識形態陣地建設和管理,打好維護意識形態安全主動仗,切實筑牢意識形態安全防線。
以文明交流互鑒促進全球安全
習近平文化思想明確要求“著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促進文明交流互鑒”,這深刻反映出新時代更好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所要秉持的“開放包容”基本原則遵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文明沒有高低優劣之分,因為平等交流而變得豐富多彩”,“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從歷史來看,中華文明是在交流互鑒中發展起來的,這一歷史發展進程充溢著“不同”與“大同”的哲理智慧,中華文明并不追求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相反總是在倡導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中尋求價值相通與心靈契合。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中華文明彰顯出突出的包容性和和平性,有著顯著的和平主義傾向,倡導天下無外、以和為貴、講信修睦、親仁善鄰,反對隔絕閉塞、霸權霸凌、強人從己、叢林法則。
實際上,人類文明正是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鑒的前提,只有充分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倡導和而不同、美美與共的文明交流,弘揚和平、發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方能真正超越文明隔閡、文明沖突、文明優越,化解因文化差異引發的沖突與對立,共同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不同于西方國家的殖民擴張和掠奪史,中華民族的血液中沒有侵略他人、稱王稱霸的基因,新中國成立后從來沒有主動挑起過任何一場戰爭和沖突。進入新時代,我們深刻認識發展和安全的辯證關系,堅持統籌發展和安全,推動樹立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全球安全觀,先后提出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和全球文明倡議,積極促進共同發展、維護和平穩定、推動文明繁榮,始終做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
至此可以看到,習近平文化思想與全球安全間的密切關聯,通過堅持文明平等、互鑒、對話、包容,依托我國發展進步的生動實踐,立足波瀾壯闊的悠悠中華文明,向世界闡述我國發展觀、文明觀、安全觀、人權觀、生態觀、國際秩序觀和全球治理觀,才能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形成開放體系,化解沖突、凝聚共識、推動合作,不斷完善全球治理體系,共同構建普遍安全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一個民族要走在時代前列,就不能沒有理論思維和正確的思想指引。作為一個不斷展開、開放式的思想體系,習近平文化思想內涵十分豐富、論述極為深刻,其既是新時代黨領導文化建設實踐經驗的理論總結,實際上也蘊含著深邃的國家安全思想,與總體國家安全觀在不少方面相互契合、交相輝映。習近平文化思想為與時俱進不斷豐富發展總體國家安全觀提供了思想文化給養,兩者又共同構成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體系,不管是其中的認識論抑或方法論,都對新時代新征程維護和塑造國家安全具有重大理論和實踐意義。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西南政法大學總體國家安全觀研究院副院長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