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智庫評論 > 學術顧問 > 裴長洪 > 裴長洪重要觀點 > 文章詳情

裴長洪:做好擴內需穩外需兩篇文章

發表于 chuning

編者按:目前,世界經濟形勢更加復雜多變,這對我國乃至世界而言,既帶來新的挑戰,同時也帶來發展契機。面向未來,我們要更加堅定信心,充分認識和準確把握當前經濟形勢增強機遇意識、憂患意識,從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高度,加強戰略謀劃,增強應對能力,揚長避短,趨利避害,不斷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


  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仍然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從國際看,世界經濟復蘇進程艱難曲折,國際金融危機還在發展,一些國家主權債務危機短期內難以緩解。主要發達經濟體失業率居高難下,增長動力不足,新興經濟體面臨通貨膨脹和經濟增速回落的雙重壓力。


  從國內看,解決體制性結構性矛盾,緩解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更為迫切、難度更大,經濟運行中又出現不少新情況新問題。如,經濟增長存在下行壓力,物價水平仍處高位,房地產市場調控處于關鍵階段,農民持續增收難度加大,就業總量壓力與結構性矛盾并存,一些企業特別是小型微型企業經營困難增多,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凸顯,能源消費總量增長過快。一些長期矛盾與短期問題相互交織,結構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國內問題和國際問題相互關聯,宏觀調控面臨更加復雜的局面。


  面對嚴峻復雜的世界經濟形勢,我們要更加注重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增強機遇意識、憂患意識,充分認識國際金融危機給我國發展帶來的機遇和風險,從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高度,加強戰略謀劃,增強應對能力,揚長避短,趨利避害,不斷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


  一、從當前情況分析,世界經濟仍面臨著不穩定性不確定性上升的挑戰,這同時也給我國經濟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外需可能進一步下降。當前,由于世界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我們進出口面臨的外部環境趨緊,總體形勢仍然比較嚴峻。出口增長乏力,主要還是美歐日等主要貿易伙伴經濟增長乏力,消費需求下降,失業率居高不下。統計數據表明,經過季節調整后,今年2月份我國進出口、出口的同比增長速度僅分別為7%和4%。


  二是國際大宗商品價格居高難下使我國經濟建設成本上升。受世界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和需求下降的影響,國際大宗商品價格時有波動。但是,由于發達經濟體維持寬松貨幣政策,全球流動性充裕的局面并未改變,對大宗商品價格形成相對強勁的支撐。我國經濟建設不僅高度依賴從國際市場進口能源和原材料,而且近兩三年進口商品價格上漲幅度遠高于我國出口商品。


  三是保障我國外匯資產安全與增值的難度更大。2011年底我國外匯儲備已達3.2萬億美元,其中約有2/3以美元資產形式持有,而美債危機和美元貶值使我國持有的美元資產面臨縮水風險。進入2011年四季度后,隨著歐債救援成本的加大,希臘等高負債國家出現債務重組或違約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一旦這類事件發生,將使我國持有的這些國家債券遭受直接損失。而歐元因債務危機不斷貶值,使我國原來為防止美元資產縮水所作的外匯資產多元化安排面臨新的困難。


  二、推動當前經濟社會發展,就要充分認識并抓住機遇,突出把握好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在保持宏觀經濟政策基本穩定、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保持社會大局穩定的同時,繼續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取得新進展,在深化改革開放上取得新突破,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


  一是提升我國經濟實力的新機遇。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新興市場國家先于發達國家走向經濟復蘇,在世界經濟和貿易的增量貢獻中首次超過發達國家。在國際金融危機最嚴重的2009年,西方發達國家都出現了程度不同的經濟衰退,而我國則實現了8.7%的經濟增長率;2011年我國經濟比上年增長9.2%,雖比2010年有所回落,但仍明顯快于世界主要國家或地區,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繼續上升。不言而喻,國際金融危機使西方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實力對比發生明顯變化,我國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明顯提高。


  二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機遇。這些年來,我國需求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經濟增長更加依靠內需來實現。在未來兩三年內,外需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可能持續為負數,需要我們繼續在依靠內需實現經濟增長、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不斷探索,尋求更多辦法,取得更大進展。


  三是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新機遇。首先,轉變外貿發展方式在逆勢中取得進展。中西部地區承接沿海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延續了我國要素稟賦的比較優勢,部分省市出口貿易快速增長。沿海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加速。大量來料加工裝配生產線轉為企業法人,即轉為進料加工貿易,從而帶動了國內產業配套和增值活動。2001年來料加工裝配出口占全部加工貿易出口的28.6%(上世紀80年代占50%以上),2010年下降為15.2%,2011年再下降到12.9%。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中,許多進料加工貿易企業探尋加工貿易產品轉內銷的途徑,2010年廣東加工貿易轉內銷已達11000億元人民幣。加工貿易企業有的從加工勞動密集型產品向加工技術含量較高的產品升級,有的從簡單的委托加工向設計加工升級,這兩種升級使進料加工貿易的國內增值率大幅度提高。其次,引進來和走出去同步增長得以實現。境外投資者繼續看好中國市場,2011年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1160億美元。與此同時,我國企業海外投資連續多年保持增長勢頭,年均增速達到50%左右,從不足10億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590億美元。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2011年世界投資報告》,2010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占全球當年流量的5.2%,居全球前列。再次,積極參加全球經濟治理的條件更為有利。自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已經從國際規則的被動接受者成長為規則制定的參與者與建議者,為改善全球貿易治理、維持國際貿易體系平衡發揮了建設性作用,成為多邊談判的重要平衡力量。


  三、今年,我國經濟發展要實現穩中求進的目標,必須更加注重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做好擴大內需和穩定外需兩篇大文章。


  作為發展中大國,我國經濟建設應始終立足于擴大內需。內需包括投資和消費。長期以來,我國消費率偏低,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下降;在政府、企業、居民這3大消費主體中,居民消費的增長動力不足;城鄉兩大消費區域發展不平衡;商品消費和服務消費的結構有待優化。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增強居民消費的能力;繼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增強有效支付能力;進一步推動城鎮化,使更多農民有序轉為城鎮居民,進入城鎮消費;深化服務業領域改革,特別是文化體制、醫藥衛生體制等領域的改革,使服務消費成為我國消費的新增長點。我國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依靠投資拉動,這在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較低的階段具有客觀必然性和合理性,但需要優化投資結構,包括優化投資的部門結構和主體結構,以把投資引導到有利于節能減排且附加價值較高的產業中,引導到有利于形成新的消費增長點的服務業領域,引導到有利于滿足新的消費需求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我國已建立了開放型經濟體系,外需成為經濟發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面對不利的國際經貿環境,我們必須努力穩定外需,繼續實施行之有效的外貿政策,力爭保持必要的出口增長速度。為此,應通過推動產業向內地轉移延緩傳統要素稟賦優勢的弱化,通過推動沿海企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競爭優勢。穩定外需還包括擴大進口。目前我國的進口結構基本上是生產型的,特別是資源性產品比重較高,擴大消費品進口是未來的重要目標。


時間:2012-03-30????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