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習近平代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向大會作報告時指出,從現在起,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中國式現代化有何特點?我國經濟發展到了什么階段?未來五年經濟領域應推進哪些重點工作?帶著這些問題,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楊志勇。
楊志勇指出,現代國家均以實現現代化為目標,有共通之處,但各國的現代化各有特點,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模式。各國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對于富強、民主、文明等的追求有共通之處,但也具有不同的特征。
中國式現代化有共性也有不同
《21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備什么特點?中國式現代化,如何既有各國現代化共性,又有中國的特色?
楊志勇:二十大報告明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總的戰略安排是分兩步走: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已經概括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特征。
現代國家均以實現現代化為目標,有共通之處,但各國的現代化各有特點,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現代化模式。各國在實現現代化的過程中,對于富強、民主、文明等的追求有共通之處,但也具有不同的特征。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規模越大,面臨的總量任務越大,而且還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等結構問題,現代化道路上面臨的挑戰更多。
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實現共同富裕,這與一些仍然存在較大貧富差距的發達國家有根本區別。當然,實現共同富裕不是要實行平均主義,而是讓全體人民都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紅利。實現共同富裕,需要重視生產力的發展,需要逐步實現,需要務實推進。
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物質層面的現代化是基礎,中國式現代化還要有精神文明的內涵,要滿足人民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求。文明是現代化國家顯著標志,要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
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中國式現代化不能走犧牲自然環境的老路,需要走可持續的現代化道路。中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需要實現綠色低碳發展,需要加強環境保護,提高生態環境領域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中國式現代化是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當今世界進入動蕩變革期,中國會堅持和平發展的道路,中國的發展依靠的是中國人民的勤勞勇敢、實干精神、智慧創新,中國會積極參與全球治理,貢獻中國力量,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21世紀》:十年來,我國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2021年我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比重達18.5%,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如何看待我國當前取得的經濟成就?相較現代化目標而言,我國經濟發展到了什么階段?
楊志勇:過去十年,我們遇到了很多挑戰,整體經濟成就來之不易,取得的成績很輝煌。在經濟建設上,我國經濟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躍上新臺階,我國經濟邁上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
我們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此前我們各方面基礎薄弱,比如可以通過技術引進實現快速發展,現在要更多依靠自主創新。我們已經穩居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擁有更豐厚的物質基礎,但仍然是發展中國家,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距離現代化目標有不小的差距。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以及國內不平衡不充分的現狀,對于實現現代化的目標,我們既要充滿信心,也要清醒地看到各種挑戰。
應在高質量發展方面取得新突破
《21世紀》:二十大報告指出,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未來五年在經濟領域應該重點推進哪些工作?有哪些挑戰和機遇?
楊志勇:未來五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開局起步的關鍵時期。需要對照2035年以及本世紀中葉這些中長期目標,做好這五年經濟工作。
隨著我國傳統動能的減弱,未來五年應該在高質量發展上取得新的突破。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作為發展中國家,發展是第一要務,要在發展中解決問題。很關鍵的是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高質量發展。
創新是很重要的。高質量發展要推動實現更高水平的經濟循環,確保重點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這需要在關鍵“卡脖子”領域有突破,推動技術攻關,更好地實現科技自立自強。
構建新發展格局也很重要。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在改革開放的前面三四十年,我們可以依靠出口拉動,但是現在主要靠內需拉動。中國是一個大國,內需拉動是大國的固有屬性。要靠內需拉動,很重要的是擴大內需。我們會堅持對外開放,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實現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要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未來五年,我們應該在建設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方面取得很大進展。要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我們要構建開放型經濟體制,要適應國際經貿規則的變化,推動實現更高水平更高標準的對外開放。
未來五年是挑戰和機遇并存。從挑戰上來說,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民粹主義會沖擊經濟,世界經濟復蘇愈發乏力。局部地緣政治沖突,可能加劇國際大宗商品的波動,也讓不同國家的矛盾沖突顯性化,全球進入新的動蕩變革期。
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變局本身孕育著機遇。隨著全球經濟格局的變化,我國占全球經濟份額會逐步提升,這意味著我們有更多機遇??萍几锩鼛懋a業革命,會有更多新產業新業態出現,數字經濟等還會對國家治理體系帶來影響,這些都會帶來新機遇。
面對日趨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中國關鍵是要辦好自己的事情,以內部的確定性來應對外部的不確定性。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本身就意味著有較大的發展潛力,把這些潛力用好就是機遇。
需強調擴大內需和科技創新
《21世紀》:為何強調要將擴大內需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如何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楊志勇:我國是一個大國,隨著現代化的推進,以及新發展格局的構建,整體經濟規模不斷壯大,要求內需不斷擴大且帶動作用增強,與此同時供給也要跟上。從消費的角度來看,我國消費升級不斷推進;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投資需要朝前看、朝著改善供給的方面布局。
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我們明確了實體經濟是基礎。新型工業化,是有技術支撐的工業化,近幾年我們支持專精特新企業的發展,推進核心技術攻關,推進產業的數字化等,都與此相關。當然,現代服務業也很重要,比如推動金融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推動數實融合等。
《21世紀》:二十大報告明確要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強化現代化建設人才支撐??萍紕撔略诂F代化建設中起到什么作用?推進科教興國的重點放在哪里?
楊志勇:1998年我國就提出了科教興國戰略,這次特別強調“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科技創新的關鍵作用愈發凸顯。
我們有社會主義集中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可以探索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充分激發科研機構、高校、企業等主體的積極性,像國家科研機構可以強調基礎創新,企業創新注重對接市場,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
創新驅動戰略的推進,關鍵在于人才。營造適合創新的生態,很基礎的在于辦好教育,要打造世界一流的大學,做出世界一流的研究,這樣才能培養出人才,也才能成為世界科學中心,吸引全球頂級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