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活動 > 財經院時訊 > 文章詳情

歷史研究雜志社首推生成式人工智能行業使用規范

發表于
 

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迅猛發展,正深刻改變學術出版與研究生態,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引發了關于學術誠信、倫理問題的廣泛探討。2月28日,中國歷史研究院歷史研究雜志社發布《關于規范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使用的啟事》(以下簡稱《規范》),引發刷屏和熱議。不到兩天時間,中國社會科學網及中國歷史研究院微信公眾號平臺點擊量近4萬,轉載量超過3200次。學者們高度肯定《規范》的發布,認為作為史學類期刊中首個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導與規范機制,它的公布不僅為學術出版領域提供了重要的規范指引,也對監管好人工智能這把“普羅米修斯之火”,將人工智能應用引向更以人為本、向善而行、健康發展之路具有重要價值。



擘畫人工智能時代學術治理新圖景

2025年開年,國產生成式人工智能DeepSeek相關話題熱度持續走高,符合中文語境的強大文本生成能力令學術界感受到科技浪潮的洶涌澎湃。在此背景下,學術期刊作為學術研究的積極參與者,是學術成果產出與傳播的重要平臺,在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進一步做到“弄潮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將對未來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起到關鍵性指引作用。

對于歷史學界而言,人工智能的影響集中體現在學術寫作方式和歷史學研究方式中。作為國內史學專業的龍頭期刊,《歷史研究》雜志長期以來緊密關注學術前沿和科技發展變化,并與學術界保持著廣泛、密切、深入的交流。近年,該期刊組織發表了多篇數字人文、數字史學方面的文章,眾多學者對人工智能在史學研究中的應用感同身受,并紛紛提出建立生成式人工智能規范的建議。在此機遇下,歷史研究雜志社深刻領悟新一屆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的管院治院思想,敏銳覺察到建立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規范機制勢在必行。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一屆黨組高度重視新技術革命,對跨學科、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應用不斷加大研究投入力度,近兩年推出了一系列創新舉措,建設了包括13個科技考古子實驗室、5個科技考古聯合實驗室、5個文化遺產保護子實驗室、語言學重點實驗室在內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集群。這些舉措的目的就是要推動新興交叉學科發展,探索科研體制機制創新,培育高水平科研團隊,實現數據資源互通共享。同時,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和院屬各單位多次組織新技術學習活動,邀請包括兩院院士在內的行業資深專家進行學術交流講座。

慮善以動,動惟厥時。歷史研究雜志社謀定快動、緊抓快干,在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高翔親自推動支持下,從啟動《規范》制定到規則落地公布,僅用時兩周,展現了中國社會科學院在應對新技術革命中的高效執行力和強烈責任感。


規范生成式人工智能學術應用邊界

《規范》對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學術寫作中的應用作出一定限制,包括歷史研究雜志社社內所有期刊將不接受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參與投稿署名;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在投稿中的應用僅限于語言潤色、文獻檢索、數據整理與分析、思路開拓等輔助研究環節;投稿須出具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相關情況的書面說明,并簽署作者承諾書等;期刊將不接受運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生成主體架構、核心觀點和主要內容的文章。

“我們采取了相對穩健的做法,不僅參考了包括Cell、Nature、Science等全球知名學術刊物的規定,更根據具體學科背景和實際情況進行了多項全新規則設置,希望借此推動人工智能在史學研究中的合理、科學應用。”歷史研究雜志社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

技術發展應服務于人類社會更美好的未來,而非取而代之。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實際上,他們在《規范》中特別強調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合理應用”這一點,并擬新設立“人工智能與史學發展”專欄,為人工智能在史學研究中的創新和嘗試提供空間。

《規范》在制定過程中也請教參考了多位學術界專家的意見。專家們對《規范》的設立表示高度肯定,認為具有前瞻性和引領意義,同時提出多項修改建議,包括強調其應兼顧風險防范與創新鼓勵的平衡,明確審稿階段應提醒外審專家關注人工智能的使用情況等。

《規范》的出臺對于防范學術不端行為,推動人工智能技術在歷史學研究中的合理應用具有引導作用。針對有關實際問題的解決,落實到實踐環節,歷史研究雜志社又將采取怎樣的具體方案應對?最受關注的問題當屬如何查證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投稿中的應用比例問題。據歷史研究雜志社負責人介紹,雜志社主要通過兩個途徑實現驗證,一是依靠行業內企業不斷推出并更新的檢測軟件進行檢測,二是通過行業專家進行嚴格外審。此外,《規范》也要求作者在投稿時如實向期刊說明使用人工智能的詳細情況,并簽署承諾書。如果作者不如實說明,將被視為學術不端行為,雜志社有權采取撤稿、追究法律責任等措施。



引領人工智能應用規范 推動中國學術走向世界

一石激起千重浪。連日來,有關歷史研究雜志社《規范》的內容成為學術圈的熱議話題。

“歷史研究雜志社此舉在國內開創了風氣之先,這值得肯定。”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院長梁晨第一時間在朋友圈轉發了該《規范》發布的消息,他認為,包括Science、Nature和Morden China在內的海外學術期刊已陸續推出AI使用規范,反映了AI在學術研究中的廣泛應用。歷史研究雜志社在國內率先制定相關規定,體現了前瞻性。《規范》中多條內容與國際期刊保持一致,但也有我們自己的思考,這非常值得贊許。AI技術仍在快速迭代,對學術研究的影響仍需探索。未來需密切觀察技術發展,并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規范,以確保學術研究的科學性和規范性。

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萍認為,《規范》的發布具有重要意義,《歷史研究》作為國內史學領域的頂尖期刊,其發布的信息會引發廣泛關注。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歷史學研究中可以發揮輔助作用,例如潤色文本、查找參考文獻、梳理前期成果等,有助于提高研究效率,但不應被用于謀劃文章框架或提出核心思想。歷史學作為人文學科,其核心在于對史料的深入理解和思想的原創性解讀,學術觀點的沖突也往往源于對史料的不同思想性解讀,而讓生成式人工智能代為構思論著、提出核心概念、生成思想內涵則與歷史學研究的終極目標相悖。因此,她非常支持《規范》中關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合理使用范圍的要求,認為目前是合適的。

對于《規范》中體現歷史研究面對人工智能的積極開放態度,香港地區及海外學者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大方向把握很及時,是“新形勢的新對策”。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王濤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規范》的提出如同‘大禹治水’,面對人工智能問題,我們不能采取堵塞的方式,而是需要疏導。一直以來,人工智能對于人文歷史學科的影響都存在學術倫理問題,現在終于有一家權威雜志社用《規范》的方式規定了人文學者使用人工智能的邊界,并非單純否認使用人工智能,而是在規定中專門明確了能夠用和不能夠用的場景,這是一個很好的思路”。他進而表示,《規范》第六條所提到的,歷史研究雜志社將要開辟探討人工智能與史學發展的專欄,將具有很好的引導效果。

近年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驅動力推動學術界的轉型與革新。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發展不落人后,在某些領域甚至實現了超越。這不僅標志著我國科技標準和前沿性正在逐步改變世界規則,還意味著中國學術界有能力在全球范圍內引領新的學術規范不斷發展與進步。

我國史學界率先推出人工智能應用規范,展現了在新時代背景下對學術研究的深刻理解和前瞻性布局。實踐證明,中國史學界有責任參與制定所在領域和行業的科技標準創新,并基于新技術的規范有效引領和推進國際史學界研究的創新發展。這是我國學術走向世界的必然實踐要求,更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實踐成果。

中國歷史研究院的職責之一是統籌指導全國史學研究,期刊作為學術傳播的重要平臺,更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為我國史學界的權威機構,歷史研究雜志社表示將責無旁貸、全力以赴,并發揮引領作用。今年,歷史研究雜志社計劃召開全國性史學期刊會議,有望討論制定全國性行業共同標準。目前,相關事宜正在積極醞釀中,相信這一規范的出臺將對學術界產生深遠的積極影響。未來,我國史學界還將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與國際學術組織合作推廣人工智能應用規范框架,為全球學術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標準。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