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7年8月22日上午,財經院2017年第12期“雙周財經論壇”在中冶大廈9層學術報告廳舉行,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理事長、國家發改委原黨組成員兼東北辦主任宋曉梧作了題為“地方政府競爭與產能嚴重過剩”的報告。論壇由財經院黨委書記杜志雄主持,副院長夏杰長及各部、室、處60余人聆聽報告并參與討論。
? 報告首先介紹了國內外產能過剩情況。從國內來看,“三去一補”是我國當前經濟工作的重點。其中去產能又是重中之重。盡管不同學者收集整理的國內外關于產能過剩的標準不盡相同,但我國的產能過剩十分嚴重是不爭的事實。目前收集的資料表明,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的產能利用率都大大低于國際正常水平。從國外來看,根據美國經濟運行的歷史經驗特點,一般認為美國總體工業企業產能利用率的“合意”區間是79%-82%。類似的,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要根據長期平均水平進行比對以判定和評價實際水平的高低。
? 針對中國產能過剩問題,報告逐一從產能過剩一般成因、中國特殊性、地方政府的作用三個方面進行詳細闡釋。
? 首先,報告分析了產能過剩的一般成因,可以歸結為三類:投資消費失衡型產能過剩;經濟發展階段型產能過剩;資源環境約束型產能過剩。上述三種類型的產能過剩,其他發達國家、新興工業化國家也都不同程度地經歷過。
? 其次,報告著重分析了中國產能嚴重過剩的特殊性。報告指出,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沒有理順,尤其是地方政府的GDP競爭,大大加劇了上述三種類型的產能過剩,是去產能研究中必須高度重視的問題。據統計,2004年之后,國務院以及相關部門出臺了上百個防止產能過剩的文件,其中?2009年9月國務院批轉發改委等部門《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部門和地方政府認真貫徹執行,執行的情況竟然是產能過剩越演越烈,結癥何在?簡言之,今天如此嚴重的產能過剩,都是前階段各地的GDP政績。明知將來會造成嚴重產能過剩,但在地方GDP激烈競爭的大背景下,誰也無力扭轉。這里報告人介紹了幾個生動的調研案例。
? 接著,報告分析指出,地方政府不僅全力推動上項目,同時對那些已經淪為“僵尸企業”的項目也盡力加以保全。在中國,破產案件只有在法院裁定受理時才開始,而地方法院在人、財、物上又受制于地方政府,難以做出獨立的判斷。企業的破產管理人員通常由地方政府官員組成的清算組擔任,在破產重整過程中,政府官員實際控制債權人會議,強迫續貸,往往使債權人會議變身為企業“輸血”的銀團。這就造成我國多個行業產能嚴重過剩,但破產企業很少。
? 最后,報告認為,地方政府在產能過剩中的作用值得反思。地方政府GDP競爭大大加劇產能過剩,是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從未有過的,但在前階段,卻被一些經濟學家譽為中國經濟超高速增長的“密碼”。報告人強調,地方政府的GDP競爭曾經極大地調動了地方政府的積極性,為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但這一模式也極大地扭曲了市場配置機制,付出了過高的資源、環境成本,同時壓低了勞動力成本,降低了國民福利,還提供了巨大的權錢交易空間,造成制度性嚴重腐敗,弊早已遠遠大于利,到了必須徹底拋棄的時候了。因此,針對中國當前的實際情況,關于去產能的各類政策建議中,如果不理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不堅決摒棄地方政府GDP競爭,談不上對癥下藥,是治標不治本。
(綜合部劉誠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