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活動 > 重要會議 > 雙周財經論壇 > 文章詳情

張杰:金融業過度擴張:中國的事實與依據

發表于

2018年第2次“雙周財經論壇”報告會成功召開


        2018年3月6日,財經院的雙周財經論壇2018年第2期在財經院12層第一會議室召開,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張杰教授報告了“金融業過度擴張:中國的事實與依據”的最新研究進展。財經院副院長夏杰長研究員主持了這次學術報告會。


        該研究指出當前“脫實入虛”現象蔓延,大量金融資金通過各種渠道流入虛擬經濟領域,造成“金融業在經濟中的比重快速上升,而制造業比重下降”。金融資金“脫實入虛”現象的加劇以及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內在需求的背離,既對中國實體經濟產生了擠出效應,也對實體經濟的轉型升級和自主創新形成了阻礙效應和抑制效應。


       基于中國金融業“過度”擴張的典型事實,該研究利用2005年之后中國政府相繼出臺的銀行業務管制政策和銀行經營范圍管制放松政策沖擊所帶來的金融業快速擴張的重要信息,構造多種工具變量,來實證探討中國各省份金融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對地區工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影響效應,并嘗試揭示其中的作用機理及背后動因。


       本研究成果的貢獻在于:第一,專門選擇從金融業“過度”擴張這個獨特視角,來描述中國背景下“脫實入虛”以及“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現象表征和內涵。針對發展中國家所歸納出的金融業“過度”擴張理論假說,是對既有研究領域的重要補充;第二,準確識別和驗證金融業擴張對實體經濟的作用機理,通過觀察2005年之后出臺的銀行業務管制政策和銀行經營范圍管制放松政策,所帶來的銀行機構規模擴張及金融產業鏈拉長因素,憑借此外部政策沖擊信息,構建相關工具變量,相應的穩健性檢驗也驗證了其合理性,這為后續研究提供了借鑒價值;第三,研究并未停留在金融業擴張對實體經濟所造成的擠出效應上,而是深入到中國金融業“過度”擴張的內在動因及背后制度性因素的揭示,這為理解中國政府如何干預金融來獲得GDP增長的理論假說提供經驗證據,也為如何破除金融業“過度”擴張的頑癥以及推進金融改革的突破口,提供了參考價值。


       本研究成果的政策含義非常直接,首先,要高度重視中國金融業的“過度”擴張,對實體經濟所產生抑制效應,高度認識現階段中國金融業和工業部門之間的嚴重不兼容現象,要將深入推進金融改革,作為解決實體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不足的根本性途徑;其次,要徹底扭轉金融資金“脫實入虛”以及“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現象,從根本上遏制地方政府偏向于發展金融業的內在動機入手,關鍵在于降低和緩解地方政府采取各種招商引資優惠政策來吸引金融機構和促使金融業擴張的激勵動機;最后,中國金融改革重點應該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限制銀行體系不合理的表外業務以及管制影子銀行的杠桿業務,通過穩步改革,提升銀行體系的直接融資功能,形成對制造業融資的有效支撐。


       40余名研究人員和在校研究生參加了此次學術報告會,并與主講人張杰教授進行了互動。


(撰稿人:姚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