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員 > 院領導 > 何德旭 > 學術活動 > 文章詳情

何德旭接受《金融時報》專訪:持續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

發表于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經濟高質量發展要取得新突破。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2023年如何持續提升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國家建設?《金融時報》記者就此專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何德旭。
    已取得的成效來之不易
  何德旭:2022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國際上,世界經濟復蘇受阻、增長預期下挫,全球通脹形勢嚴峻。俄烏沖突呈升級態勢,世界格局持續演變,產業鏈供應鏈調整繼續分化。美聯儲大幅度收緊貨幣政策,美元匯率走強,多數非美貨幣大幅貶值,國際經濟金融風險加劇。在國內,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這“三重壓力”仍然還沒有得到根本扭轉,經濟內生增長的動能仍然不足,經濟恢復勢頭還不夠穩定、不夠強勁,經濟運行仍顯著低于潛在增速水平。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復雜環境,2022年,我國金融運行總體穩健,積極為實體經濟提供更加有效的服務。穩健的貨幣政策不斷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保持融資總量合理充裕;推動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這些都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當前仍然面臨多重壓力和挑戰
  何德旭:2023年,我國面臨的國內外形勢和環境仍然十分嚴峻,金融支持實體經濟也面臨著多方面的壓力和挑戰。
  其一,金融助力“穩增長”壓力依然較大。一方面,全球經濟下行帶來外需減弱,出口對我國經濟增長的支撐作用受到抑制。另一方面,疫情反復依然會對居民消費需求形成沖擊,餐飲、旅游、交通運輸等受疫情沖擊大的行業發展存在不確定性,受此影響,民間投資振興尚需時日。再一方面,受美聯儲持續收緊貨幣政策的影響,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加劇,外資流出和人民幣匯率變化壓力加大,我國國際收支平衡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增多。
  其二,金融助力“穩預期”任務較重。當前形勢下,企業存款定期化傾向以及居民儲蓄存款快速增長,都反映出微觀主體防御性儲蓄動機增強、預期轉弱明顯。
  其三,金融體系自身還面臨著較大的風險挑戰。當前,國內外經濟金融環境發生深刻變化,不穩定不確定不安全因素明顯增多,金融風險誘因和形態比過去更加復雜。
  解決融資約束是關鍵
  何德旭: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說到底就是要從根本上解決實體經濟長期面臨的融資約束難題。因而,融資約束的緩解是金融有效支持實體經濟、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2023年,要持續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有必要強調幾點:第一,要調動所有的金融元素,包括整個金融業、所有金融機構、全部金融市場要全面動員起來,共同發力,滿足實體經濟多元化的融資需求。第二,要充分發揮數字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第三,要增強金融的“服務性”,切實提高金融服務效率。
  應該關注和突出的重點已明確
  何德旭: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領域的支持力度,這也就是在強調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點。一是要加快推進金融支持創新體系建設。二是金融要支持綠色發展。三是要發展普惠金融,進一步強化對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四是要強化制造業金融支持。
 
 
本文轉自中國金融新聞網官方賬號
2023年2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