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業連續多年占據國民經濟的“半壁江山”,更是創造和吸納勞動力就業的主力軍,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構建優質高效的服務業新體系,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這一重要論述為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描繪了宏偉藍圖、錨定了基本方向。
隨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經濟社會各個領域廣泛滲透,服務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和技術條件已經發生了質的變化。習近平總書記在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提升常態化監管水平,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我國要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尤其要重視發揮數字經濟在構建優質高效服務業新體系中的關鍵作用。
構筑現代服務業生態系統
理解優質高效服務業新特征,需要立足數字技術廣泛運用和數字經濟快速發展的基本事實,著力構筑現代服務業生態系統。
一是數智引領。數字技術在各個服務行業領域的廣泛應用,使智能化成為服務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當前,人工智能技術在服務業的滲透已將服務業智能化發展提升到了新的高度。無論是金融、零售、醫療、教育等數據密集型行業,還是在諸如法律服務、人力資源管理、翻譯等勞動密集型領域,人工智能的替代服務都已迅速崛起,在給人們帶來更好更新奇服務體驗的同時,也大大促進了資源配置效率。承載著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建設現代產業體系多重功能的服務業,其數智化進程至關重要。這就要求在加強信息通信服務業發展的基礎上,大力推動數字中國建設,重點加快數字技術與金融、科技服務、設計創意、現代物流等行業的融合發展,以重要服務行業的探索試點引領帶動整個服務業的數智化進程。
二是平臺支撐。平臺是一個多主體互促共生的生態系統,是數字經濟時代服務和交易的主要載體,服務業優質高效發展離不開平臺的有力支撐。首先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平臺化。生產性服務業具有專業性強、創新活躍、產業融合度高等特點,是形成全球價值鏈競爭優勢的關鍵所在。走平臺化發展道路,是提升生產性服務業影響力的重要途徑。這就要求以龍頭企業為依托,構建集信息、采購、物流、金融、電商等為一體的網上服務平臺,實現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工作流集成,提高研發、制造、服務等環節協同發展能力。其次是生活性服務業發展平臺化。隨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平臺化趨勢越來越凸顯。生活性服務業平臺化將分散的海量供給和需求通過自身的平臺進行撮合成交,不僅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擴大了服務和交易的邊界,還增加了行業技術含量,改善了居民的服務體驗和生活水平,降低了服務交易成本,是生活性服務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方向。最后是社會服務平臺化。社會服務業的發展與民生福祉息息相關。運用互聯網平臺擴大高質量公共衛生、醫療服務、教育與培訓、文化體育、養老服務、社區服務的有效供給,是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的有效途徑。隨著數字技術的廣泛應用和政府支持政策落地,“互聯網平臺+社會服務”的模式步入快速高質發展的快車道,人民群眾可以享受更便利、更普惠、更優質的社會服務資源。
三是開放高效。優質高效服務業新體系建設,必須走開放發展道路,而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將對擴大服務業開放作用帶來重要影響。一方面,數字化賦能意味著生產過程被分解成許多專業化環節,根據全球不同地區的人力資本、區位特征、市場結構、資源稟賦等方面的優勢布局生產線,同時通過信息技術將其連成一個有機整體,使得在全世界生產、交易、消費成為客觀現實,極大推進了經濟全球化進程。另一方面,借助數字技術和相關基礎設施,推動了跨境服務與數據的購買、消費和支付水平。開放促進競爭,競爭提升效率。數字化賦能意味著服務業企業的組織方式、服務供應方式和消費模式將發生顛覆式變革,進而顯著降低人工成本和交易費用,提高服務業生產率。這也是十多年來服務業生產率不斷逼近工業生產率的主要原因。
四是普惠共享。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數字經濟對服務業發展的影響,不僅是提質增效,更有助于實現普惠共享。隨著數字技術在生活服務業和社會服務業領域的廣泛應用,特別是醫療行業的互聯網醫療、教育行業的在線教育以及護理行業的智慧養老等模式,使相對偏遠的農村地區也能同頻享受城市優質服務資源,這是縮小城鄉服務資源差距和最大程度增進全體人民福祉的有效舉措。此外,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正在成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動力。
五是科學治理。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完善數字經濟治理體系,他在2021年10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健全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完善體制機制,提高我國數字經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數字化賦能服務業尤其是賦能公共服務業,能夠有效提升政府治理效能,讓科學治理成為現實。比如,推動政務信息化共建共用和政務數據共享與業務協同,明顯提高了“互聯網+政務服務”效能,推動了政務服務標準化、規范化、便利化。2021年,全國一體化政務服務平臺實名用戶突破10億,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數字政府融合發展的背景下,“掌上辦”“指尖辦”成為各地區政務服務標準配置。數字化思維快速融入政府治理全過程,通過大數據技術分析民生需求,對群眾“急難愁盼”問題進行源頭治理,有力推動了政府職能轉變。
構建優質高效服務業新體系
數智引領、平臺支撐、開放高效、普惠共享和科學治理的現代服務業生態系統,離不開數字技術及數字經濟的有力支撐。因此,充分發揮數字經濟在構建優質高效服務業新體系中的關鍵作用,需要重點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積極培育和壯大市場主體。做大做強優質高效的服務業體系,關鍵是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培育強大的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市場主體。在這一過程中,既要建設一批有全球影響力的大型服務業集團,又要為中小微企業拓展發展空間,特別是要以數字經濟賦能服務業企業,讓其發展充滿生機活力,形成多層次市場主體互助共促的新局面。可從優化營商環境、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和推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等方面著手,不斷增強中小微服務業企業的供需匹配能力和市場競爭力。
第二,強化數字技術的落地運用。推進5G、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5G、云計算、邊緣設計、大數據分析、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技術在服務行業落地運用,為產業數字化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加強技術基礎支撐,積極引導、支持平臺企業提供針對性強、使用便捷、成本合理的服務業數字化基礎設施,強化中小微生活服務業企業主動擁抱數字化的意愿。推動旅游、餐飲等重點行業或領域的數字化、智能化試點示范。
第三,積極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根據數據性質完善產權性質,建立統一規范的數據管理制度,提升社會數據資源價值。探索形成集全國性市場與區域性市場、場內市場與場外市場、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綜合市場與專業市場、國內市場與跨境市場于一體的多層次數據要素市場體系。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方向,重點培育面向實體經濟的數字經濟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加快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升級,重塑生產組織和管理流程,發揮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
第四,加快數字化轉型制度體系建設。一是加快服務業數字化標準建設。推動各地政府與龍頭企業、行業協會、科研院所共同建設服務業數字化的行業標準和品牌標準,形成對行業數字化轉型的路徑指導,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和數字化服務能力提升,培育產業新業態。二是完善服務業數字化治理體系。堅持包容審慎的監管原則,順應現代服務業數字化發展趨勢,形成邊界明晰、分工協同、平衡互動的治理結構。把握平臺企業的發展特點,以維護消費者利益為出發點,妥善處理多元利益與矛盾,權衡規模效應與競爭效應,健全平臺經濟長效監管機制。三是積極參與數字貿易國際標準及規則制定。充分發揮我國在跨境電商、移動支付、電商服務等方面的數字經濟優勢,積極主動對接高標準國際經貿新規則,進一步增強中國在國際經貿規則和標準制定中的話語權與影響力。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