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學術動態 > 文章詳情

潘家華: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帶來負面沖擊還是正向效應?

發表于

 氣候變化問題,因科學事實而緣起,因國家利益而紛爭,因國際政治而彷徨。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協定》,其實不會對“巴黎氣候進程”帶來顛覆性的破壞,反而可能有助于增進國際氣候進程的其他引領者、中堅者、協力者和參與者的共識,強化立場。

        從《巴黎協定》所規定的“巴黎機制”看,其特點在于“穩”,沒有急于求成的強制目標,沒有針對不作為的懲罰要求。其遠景目標是:相對于工業革命前不高于2℃,并探討不高于1.5℃的可能性;中期目標是:在21世紀下半葉實現溫室氣體凈零排放;近期目標是盡早實現溫室氣體排放峰值。

        可見,《巴黎協定》的目標明確,但實現時間是有彈性的。各締約方沒有法律約束性的承諾,只有自主決定的貢獻。因而,《巴黎協定》從執行層面上講,似乎不存在“存”“廢”問題,從這一意義上講,“巴黎氣候進程”不可能逆轉。

        國際社會看重美國,希望美國能夠擔當起“帶頭大哥”的作用,推進“巴黎氣候進程”;對于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協定》,人們普遍表現出失望、無奈、困惑,甚至憤怒,但人們所擔心的5個負面影響也正是5個正能量所在,對推動《巴黎協定》更加有力。

擔心之一:國際政治意愿要動搖? 

        盡管美國在《巴黎協定》排放格局中的地位相對于“京都時期”有所弱化,但還是歷史累積的溫室氣體第一排放大國,當前乃至于今后相當長一段時期的第二排放大國。美國在經濟上和軍事上的絕對強勢地位,美國的技術優勢,在全球處于總體領先地位。因此一旦美國動搖,人們自然認為這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國際政治意愿的弱化。

        2014年,北京APEC會議期間,中美兩國政府發表聯合聲明,隨后在2015年紐約聯合國峰會上,中美兩國元首再度發表聯合聲明,強力推進《巴黎協定》的達成;2016年9月,中美兩國首腦在杭州20國集團(G20)峰會期間,共同向聯合國秘書長遞交批準文書,促成《巴黎協定》的生效實施。

        在氣候變化談判中,美國是“傘形集團” 的“首席代表”,那么“傘形集團”其他成員國(如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是否也會如同“京都氣候進程”一樣,步美國后塵?

        在2017年5月的G7峰會、6月的G20峰會上,關于氣候變化和《巴黎協定》,與會國形成涇渭分明的6對1、19對1格局,美國的“特立獨行”,并沒得到任何“盟友”的點贊和參與,表明美國退出的孤立和世界團結推進“巴黎氣候進程”的狀況。

擔心之二:資金會出現大缺口? 

        應對氣候變化需要資金,廣大的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欠發達國家、內陸發展中國家和小島嶼發展中國家,發展水平低,氣候脆弱性強,資金內生能力弱,資金對外依存度大。一旦美國退出,《巴黎協定》所預期的全球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缺口,必將阻礙“巴黎氣候進程”。

        這一擔心是現實的,然而換一種視角會發現,資金并沒有那么重要。

        1992年巴西里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發達國家表示其國際發展援助支出不低于其國內生產總值的0.7%。事實上,除了極少數經濟體量較小的北歐國家外,體量較大的發達國家沒有一個兌現其政治承諾。

        中國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并沒有依靠多少援助。而且,即使是氣候變化資金承諾兌現,也不可能滿足發展中國家的巨額需求。特朗普的退出,正好給了犯有“資金依賴癥”的國家一記猛棍,使他們開始認同“丟掉幻想,腳踏實地,擼起袖子,行動起來”。

擔心之三:美國不作為了? 

        美國經濟體量大、人均碳排放高,如果不采取減排行動,必然會對“巴黎目標”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特朗普不僅拒絕提供支持國際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對國內也廢除了許多減排的政策,減少了經費支出。影響是顯然的。

        然而,如果實際考察美國的歷史與現實,擔心自會消解。從歷史而言,美國退出《京都議定書》后,仍然在低碳道路上前行,總量和人均水平均處于下降通道。美國從1990年代的人均碳排放二氧化碳超過20噸/年,減少到2016年的人均不足16噸/年,這一趨勢不會因為某些政策調整而終止。

       從現實而言,低碳是大勢所趨,是競爭力所在。美國的地方政府和企業部門不可能主動放棄其優勢的競爭地位。特朗普宣布退出《巴黎協定》以來,許多美國地方政府和企業表示仍會繼續低碳行動。

擔心之四:低碳技術發展步子會慢下來? 

        研發投入具有時滯效應,也具有不確定性。因而,許多國家拿出一定比例的財政預算補貼。例如風電、光伏發電的上網電價、純電動汽車的補貼、低碳建筑的政策優惠等。如果美國聯邦政府削減支持研發的財政投入,則可能滯緩低碳技術的演進。

       但從某種角度上,政府的財政投入多“有心栽花花不開”,而企業的自主研發則“無意插柳柳成蔭”。美國的特斯拉純電動汽車,并不是靠政府財政研發投入推出的。《巴黎協定》目標所給出的巨大市場預期,已經形成一只巨大的“看不見的手”,指揮著投資商、企業家和社會,大力投入低碳技術。

擔心之五:氣候治理沒有“帶頭大哥”了? 

        人們在意美國,是因為美國的強勢。但是這種格局在變化,美國的能源消費處在下降通道。

        世界能源的消費格局中,美國從1970年代占世界總量的29%下降到現在的16%;美國占世界總產出的份額,也從1960年代的40%下降到2016年的25%左右。

        而同期能源消費占比,中國則從7%上升到23%,占世界總產出的比重也從不足5%提升到16%左右。新興經濟體在世界的地位,處于上升通道。這樣,不論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是否已做好準備,都被推到了全球治理的前臺。

        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體雖不可能取代美國,但與歐盟和其他發展中國家一起,也會表現出責任擔當,不會讓“巴黎氣候進程”停滯不前,更不會自行終止。針對特朗普要重新談判的姿態,歐盟主要國家領導人一口回絕。因而,國際氣候治理架構會進一步強化而不是弱化。

中國的角色:積極引領,有限擔當 

        國際社會包括美國官方在內,都有一種聲音呼喚中國填補美國退出留下的空缺,中國國內也認為美國退出給了中國機會,中國應擔當全球氣候治理領導者的角色。而筆者認為,中國應發揮“積極引領,有限擔當”的角色。

        中國不具備“超級大國”的地位和思維,但是立場堅定,貢獻有力,走在前面,具有引領者地位。中國的領導者地位不會是去主導,更不會尋求壟斷。即使是經濟、政治、軍事具有壟斷和主導地位的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沒有也不可能承諾資金、技術和“大躍進”式的減排目標,中國沒有這個能力,也沒有必要在資金、技術上填補美國退出留下的空缺。

        中國作為氣候進程引領地位的領導力,可以借鑒美國,授之以道為要,授之以漁次之,授之以魚再次。授之以道,主要是開導轉觀念、轉方式、自主創新。關鍵是價值理念和市場機制的構建。即使對于發達國家,《巴黎協定》也沒有明確規定有法律約束意義的“絕對”擔當。不論是減排目標還是資金貢獻,不僅具有資源屬性,而且具有市場屬性。例如資金,就包括了私營企業的參與和貢獻。

         推進“巴黎氣候進程”,中國的引領地位不可或缺,但也不可急于求成,只能有限擔當,順勢作為。

(本文轉載自《中國科學院院刊》微信公眾號,改編自該刊2017年第9期《負面沖擊 正向效應——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退出的影響分析》。作者潘家華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