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十年來,中國迅速崛起為世界經濟大國,并逐漸完成了從世貿組織的新成員、參與者到推動者的角色轉變。對外貿易高速發展并伴隨著WTO框架下大范圍的法律法規修訂,有力地推進了國內經濟體制改革和開放型經濟格局不斷完善,為中國未來長期發展奠定了物質、思想、觀念、人才和體制基礎。
入世十年來,中國迅速崛起為世界經濟大國,并逐漸完成了從世貿組織的新成員、參與者到推動者的角色轉變。對外貿易高速發展并伴隨著WTO框架下大范圍的法律法規修訂,有力地推進了國內經濟體制改革和開放型經濟格局不斷完善,為中國未來長期發展奠定了物質、思想、觀念、人才和體制基礎。同時,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也為各國投資者提供了廣闊而穩定的市場,為世界經濟的繁榮和發展注入了活力。但中國外貿增長總體上仍顯現粗放、不平衡的特征,在國際摩擦增大、外需不穩以及內部改革等因素的制約下,加快外貿發展方式轉變需要賦予更豐富的內涵。
全球貿易大國的興起
以2001年入世為契機,中國十年來積極順應全球產業分工不斷深化的大趨勢,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大力發展對外貿易并積極促進雙向投資,開放型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十年來,中國GDP增長了3.4倍,而貨物出口額增長了4.9倍,貨物進口額增長了4.7倍,中國躍居成為全球GDP第二大國,第一大出口國,第二大進口國。入世十年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增長最快的時期,出口對國內經濟增長的年均貢獻率達20%。十年來貿易結構顯現優化態勢,初級品在貨物出口中的比重在2001—2010年間從10%下降至5.2%;而機電產品出口增長了近8倍,機電產品占貨物出口比重由10年前的44.6%提高到59.2%;服務貿易增長了4倍多。中國作為一個全球貿易大國興起于世界舞臺。
貿易順差也出現了從擴大到逐步平衡的發展過程。2004年外貿順差出現激增,并帶來了外匯儲備及貨幣供應量的被動增長。為此,中國主動積極地推進“貿易平衡戰略”,在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全球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下,承擔了向全球輸出總需求的重要角色,為全球經濟增長提供了重要支撐。近年來進出口開始趨向于平衡。2009年世界總需求下降了0.6%,而中國實現內需增長13%,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了1.6個百分點,中國靠自身結構的轉變正成為推動全球再平衡的重要力量。
WTO框架下中國與世界的互動與共贏
遵循WTO規則中國進行了大幅度的經貿體制改革,包括:(1)在非歧視原則、自由貿易原則和公平競爭原則下調整和修改不符合WTO規定的政策法規,涉及國家層面的法律、30個政府部門的3000多個法規規章、19萬個地方性制度。提高了經濟活動的開放度和政府行為的透明度,推進了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和市場經濟體系的完善。(2)轉變外貿主管部門職能,逐步公開國際貿易和國家投資體制,放開外貿經營權,簡化進出口管理,完善進口促進體系。(3)加快外貿主體多元化步伐,促進私營外貿企業迅速發展。2004年7月1日實行《對外貿易法》,允許居民個人及企業經備案登記后可自由開展對外貿易。(4)由地域的全方位開放走向產業的全方位開放。特別對一般具備競爭性的行業實行全面的開放,允許外國商品和資本在一定的條件下進入。截止到2010年,在按WTO規則分類的160多個服務貿易部門中,中國已經開放了100個,并承諾將進一步開放11個分部門。
經濟與貿易體制的變革還伴隨著與貿易相關的價格、匯率和稅收改革。表現在:(1)減少各類出口補貼(如降低甚至取消出口貸款補貼)。(2)2005年7月21日啟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逐漸形成更富彈性的匯率機制。從改革前的美元兌人民幣匯率8.28,到2011年9月21日美元對人民幣匯率中間價沖破6.7關口,人民幣名義匯率已累計升值近20%。(3)在WTO框架下,為推進內外資的統一國民待遇,2008年內外資的所得稅實現了“兩稅合一”,稅率調整為25%。(4)大幅降低關稅和進口稅率,消除非關稅壁壘。關稅總水平由2001年的15.3%降至2010年的9.6%,農產品平均稅率由18.8%調整至目前的15.6%,工業品平均稅率由14.7%調整至目前的8.7%。2010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承諾的關稅減讓義務全部履行完畢。
入世以來,中國與世界實現了互惠與共贏發展。累計建立了163個雙邊經貿合作機制,簽訂129個雙邊投資協定,與美、歐、日、英、俄等均建立了經濟高層對話。截至2010年底,中國正在商建的自貿區共14個。
同時通過參與世貿談判、政策審議與爭端協調,推動多邊貿易體制向穩定、透明、可預見、非歧視的方向發展。以積極務實的態度參與多哈回合談判,在農業、非農和服務貿易市場準入等談判中,為推動談判早日取得進展作出了建設性貢獻。融入世界的中國,不僅成為當代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也必將深遠地影響到這一秩序和格局的未來走向。
未來:機遇與挑戰
入世十年,中國對外貿易也累積了較大的負面問題。貿易摩擦加劇、國際收支順差過大、貨幣供應量被動增長、人民幣升值、投機性資本涌動及與之相關的國內資產價格波動、地區經濟發展差距擴大等重大沖擊,都在不斷挑戰中國長期以來以招商引資、加工出口導向為主要特征的開放型發展模式。從外部環境來看,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國際競爭更為激烈,大宗商品進入新一輪價格上漲周期,國際間實物供給者與貨幣供給者的分離,要求全球貨幣金融體系進行深刻調整。世界經濟中的諸多挑戰和不確定因素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中國對外開放的發展,但危機中也蘊涵著重大機遇,中國應適應內外環境變化,積極調整政策,持續穩健發展。
第一,促使進口貿易更快增長。要優化進口結構,積極擴大先進技術、關鍵零部件、國內短缺資源和節能環保產品進口,適度擴大消費品進口,培育中國的消費市場,發揮進口對宏觀經濟平衡和結構調整的重要作用。
第二,促進國際收支平衡。未來十年,中國在貨物貿易領域或仍將保持順差狀態,但順差的規模不可能再有大幅度上升的趨勢,特別是從2010年以來,中國國際收支的順差已經預示從貿易型向資本型轉變。因此未來中國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的努力方向應從貿易領域轉向資本領域,一方面要通過政策扶持和外匯管理體制改革的措施繼續推動企業“走出去”;另一方面要通過資本項目管理的改革,在繼續推動資本項目開放的同時防范國際資本違規流入。
第三,通過產業技術升級,提升國際分工地位及貿易收益。在國際貿易領域,我國服務貿易相對于貨物貿易仍較落后,進出口額僅為貨物貿易的13%,遠低于全球29%的平均水平,在運輸服務、金融保險服務、專有權利使用和特許費及旅游等服務貿易方面,長期保持赤字。未來要通過財稅等政策的結構性傾斜,鞏固勞動密集型制造優勢和優先培育服務貿易的出口國際競爭力,同時兼顧進口以促進國內經濟轉型升級,或許可以取得以服務貿易開放促進服務業發展,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效果。
第四,合理運用WTO規則,利用國際市場轉移消減不利影響。貿易摩擦與爭端對我國的挑戰將是長期的,中國從政府到企業都應學會合理運用國際規則保護自己權益,同時要加強質量管理、強化環保意識和知識產權保護,實施市場多元化戰略,通過轉移生產或和國外企業進行合作的方式,改變原產地、繞開配額限制來參與國際競爭。在鞏固發達國家傳統市場的同時,大力開拓南亞、中亞、中東、非洲、拉美、中東歐等新興市場,以及開辟國內市場,逐步擺脫勞動密集型產品對發達國家市場的嚴重依賴。
時間:2011-12-08? ??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