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十二五”規劃的核心要義,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也是必要的??茖W發展要求在經濟、社會、政治、文化、生態環境各個方面平衡發展,但所有這些發展的前提和基礎是經濟發展,不能把GDP考核絕對化,但也不能不用GDP衡量,更不能不要GDP。
在這個問題上,首先我們要明確指導思想,第二要清楚基本內容,再一個就是找到轉變經濟方式的動力。
改善民生是經濟增長的明確目的,但改善民生不是福利的大躍進而是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增長與勞動生產率增長同步。
要實現這個“兩同增長”,一方面是分配機制的調整,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經濟要有長期持續的發展活力,不能把改善民生理解為僅僅是“十二五”的事,這是我們長期追求的目標。
因此在現階段,我國經濟靠投資拉動仍然十分重要,甚至在“十二五”期間都始終占首位。短期內僅憑消費拉動市場是不現實的。一些發達經濟國家目前能夠減少實體投資而以消費拉動經濟發展的前提,是其消費中包含了大量的科技投入,例如研發投入。這使得其消費比重越大,經濟增長對于物質消耗的依賴就越小,但我國短期內無法實現。
因而,需求結構調整的另一個重要含義就是要優化投資結構,把資金更多投向有利于形成未來居民消費的基礎設施和民生工程,把資金更多投向消耗較低而附加價值更高的先進制造業、核工業項目,而減少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項目的投資。
綿陽既有的軍工科研和制造背景具備這樣的條件。綿陽作為科技城,未來的投資更應該投向科技含量比較高的行業中去。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也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內容。綿陽科技城的重點發展領域就是研發,這也是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綿陽而言,現代服務業是另一個機遇。
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動力,一靠科技進步和創新,二是靠改革。目前,無論是環境治理、資源節約,還是產業結構調整,都需要推進資源價格體制改革,但現在又遇到穩定物價總水平的要求,這其中就有一些矛盾而難以取舍。發展服務業也需要推進財稅體制改革,以及如何解決公共品和私人用品之間的問題,同時發展科技還要解決技術市場問題。這些是政策問題,也是機制問題。這些問題不解決的話,要想將科研轉化為生產力是很困難的。
眼下,很多地方的領導對于怎樣解決科技發展問題,怎樣解決科技要素市場問題,以及轉化生產力體制、機制問題等等缺乏經驗,也沒有提到議事日程,主要的工作重點可能都放在怎樣規劃園區等一些問題上。??
科技城落戶二三線城市,發展訴求一方面在于發展能不能更多借助科技的要素,另一方面是創新機制比大城市更靈活,更易轉型,在科研體制上有率先突破的可能。現階段綿陽一下子依賴科技發展的條件不完全具備,在科技城建設過程中,探索科技要素如何發揮更大的作用顯然更有意義。
時間: 2011-10-28? 來源: 中國經營報